第 246 章 情同姐弟
“聖上做過什麽,你親眼所見,還是陳秀娘親眼所見?只憑那位清平居士一面之詞,誰能肯定是不是被他們父子利用生事?當年的那個花紋印一案,不就是白安冒名做的?不就是因為白安造成衆人內讧,才被太上皇抓住了鏟除這幫結黨營私之徒的機會,令一幹人等均被流放吉陽軍?今日不過是白安之子故技重施,竟還有人重蹈覆轍!”
“你真的知道不少?”貨郎有些驚訝。
“我說過,白安之子已經招供。”韓致遠懶懶的垂下眼睑,從袖中掏出一枚印章。
“如果你是從清平居士口中聽說,那麽聽到的一定不只是這樣,這只是你摘取了一部分對白安不利的東西,妄想挑撥!”貨郎諷刺道,“韓公子原來也不過個心存險惡的小人!”
“誰都沒有親眼看見,無憑無據,只是白安的兒子随便那麽一說,我為什麽要完全相信他?”韓致遠朝貨郎舉起那枚印章,“這個印章是花紋印分出的中心一部分,肯定不是莊文太子當年雕刻的那一枚,我想,這是清平居士仿刻的吧?”
“切!”貨郎嗤鼻。
“難道你們認為這枚印章是真從莊文太子的花紋印中分割出來的?”韓致遠奇怪的打量印章,“看這刀刻紋路,沒有一二十年的磨砺,也就是三四年的新刀印。就這也能騙的了你們?”
貨郎将頭偏轉,鼻孔朝天。
“真是一幫愚蠢的人,前後被白安父子愚弄。”韓致遠冷笑,“還有那個神使陳秀娘,竟也能成你們的頭目,可笑!”
“不準你嘲笑阿姐!”貨郎怒視韓致遠。
他的情緒有了起伏,一句句的嘲笑激将,終于刺中了穴點,拉低了高昂的頭。
“阿姐?你跟陳秀娘的關系還真是近密,情同姐弟?”韓致遠墨眉輕挑,心裏跟着做了個估算。
陳秀娘與乾道三年九月中落河,十三四歲,活到現在差不多該三十六七歲,這個貨郎年紀大概二十六七歲,二人相差十歲左右,返回二十三年前,貨郎大概是個三四歲的幼童。二人姐弟情分出自什麽時候?
“那又怎樣?不論她樣貌如何,她都是我阿姐。”
韓致遠直了直身,“這麽說,你與陳秀娘的關系是連李慶,白安之子都比不上的,當然,因為陳秀娘的關系,你也是這幫人中唯一一個完全清楚李慶與楊風二人底細的人。我說的沒錯吧?”
貨郎再次将頭偏轉,韓致遠精銳的目光刺中他的眼。
“其實,最先提出你跟陳秀娘關系近密的是慕景彥。這樣讓我很意外,一時想不明白其中的依據是什麽。”韓致遠笑笑,眼睛不經意的向身側瞟了一下,想到那個固執的女子已經離開,又搖頭輕笑了一下,“後來我還是想到了,因為她的身份。”
“你把她從河裏救出,應該覺察到或者說本已提前知道她其實是個女子,可是你沒有向任何人透露,以致李慶、楊風都不知情,這是為什麽?當然是因為陳秀娘,是她囑咐過你。慕成安曾與陳秀娘談過許多,陳秀娘知道慕景彥的情況也并不奇怪,再往深處想,陳秀娘選你去救慕景彥,也并非随意的挑了一個人,而是你最得她信任。這就讓我好奇了,你,到底是什麽人?”
“你知道阿姐在哪裏?”貨郎轉過頭問。
“你的意思是想确定艮山的計劃能不能得逞?去微服私祭的聖上會不會在三月二十二那天被炸死在山中?”韓致遠問。
貨郎目光一緊,“阿姐呢?!”
最後的安排已經被識破,可憐的阿姐肯定也已經被抓了。
“你不知道其他事,卻知道艮山那個火藥道的秘密,看來你關心的不是大宋存亡,只是聖上的性命……那是私憤。”
“我要見阿姐!我要見阿姐!”貨郎硬挺挺地用力掙着繩子。
“她死了,最後一針刺向了她自己的鸠尾穴。”韓致遠面無表情,言語間灑着涼薄。
“不——”貨郎陡然一聲嘶叫,“不!阿姐不會死!”
“你不信?她的遺體還在刑部偏堂的停屍房,我可以找機會讓你見到,她那不俗的針術你也應該能認得。”韓致遠的話聽來越發的冷,如刺骨的寒風無情的肆虐。
“阿姐不會死,阿姐不會死……”貨郎停止掙紮,眼淚奪眶而出。
“你們這些人,打着‘上神’的旗號自尋報複,又為楊風所用,污蔑皇帝,禍害百姓,死有餘辜!也真是污了寬厚仁慈的莊文太子的英名!”
“不!”貨郎又是一聲怒極嘶吼,“你們這些趙惇的走狗,只知道維護你們的狗皇帝!殘害無辜,謀殺莊文太子的是趙惇!誰說我們是受白風片面之詞蠱惑?是生是死我自己都親身經歷,如果不是被白風所救,我早就死在趙惇派去的刺客手中!如果不是被阿姆收留,有阿姐陪伴,我也不會活到今天!我娘就是被刺客追殺砍掉了一條胳膊,失血過多,沒有得到及時救治,患了破傷風而死!”
“我娘已經死了,我還以為她睡了,還躺在她的身邊,吵着要她講故事。我是多麽的不懂事!後來,是阿姐硬牽着我的手把我拽走,告訴我說娘睡着了,再也不會醒了,想聽故事她可以給我講……”貨郎像是個自知犯錯的孩子,內疚地流着嘩嘩的眼淚。
白風,便是楊風的真名。曾經像風一般雲游天下只圖潇灑自在的人,卻被白家的變故改變了心性。
“你是……被流放的莊文太子舊部的後人?你們被聖上派去的人追殺……是你親身經歷?”韓致遠極力掩壓着內心升起的波瀾。
他知道皇帝不會真的把所有的內情都講給他,皇帝講到的都是“被動而為之”,這個貨郎提到的則是更殘酷的另一面。
“你确定是聖上派去的人追殺你們?”韓致遠問。
越是殘酷的東西,越要詢問仔細。二十餘年前,一個最多三四歲的孩子能知道多少事?